
第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山东省临沂三中孟黎
【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标理念,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按照“自读-→解读-→品读-→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心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积累了十六七年母语学习和十余年语文专门学习经验,已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经过初中及高一多篇小说的学习及课外小说阅读的积累,他们对小说常识已经掌握,另外在此之前的诗歌、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使他们形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与经验。一句话,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阅读主体对阅读欣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使主体产生阅读活动的过程性需要,让距离去调动学生。从而让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根据新课标理念,本案例设计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整个教学活动贯穿“自读-→解读-→品读-→悟读”四环节。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整篇小说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是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完成:自读〔课前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读,课堂验收。主要是以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解读〔课上要求学生快速跳读文本抓典型化语言,分析人物,解读文本〕,品读〔细读文本,品味传神之笔〕,悟读〔利用文本中知识的构建与现实碰撞,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案例题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 1教学条件下的名著阅读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四步阅读法(自读-→解读-→品读-→悟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效果如何?1
3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
策略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何种意义?
4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根据预习作业,教师请同学分别复述小说情节并逐一由同学进
行了评议。在情节的复述中师生就开始了交谈:课前读课文,小说中的人物给你
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说封闭的、有说胆小的??不管怎
么说,一般都能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典型性。很自然便转入了对人物形象
这一问题的探究。
一、 自读
师: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小说的阅
读,首先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继而才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读了这篇小
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思考后自由发言,多生描述人物
形象,既尊重文本,又有所创新]
生:在最晴朗的日子里,穿雨鞋,带雨伞,穿着暖和棉大衣??
生:走在街上,戴着墨镜,低着头,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师: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很让老师佩服,那么根据你的描述
和理解,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
生:怀旧、封闭┅┅
生:胆小、多疑┅┅
生:害怕新生事物┅┅
师:你是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生:语言、肖像。
二、 解读
师: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例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
“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什么?〔学生
默读文本,标划经典语言〕
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师: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一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体会人物心理:反
复品读-→指名仿读-→师生评读]
生:这句话以不同的方式在文中出现九次之多,充分表现他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
令禁止的事物都觉得可疑、害怕的心理。
三、 品读
师: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
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
给他??”,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
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
那么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又是什么?
生:脸色。
师: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
生:“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
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
生:“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
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
生:“他俩走远了,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 ……此处隐藏15959个字……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有中篇《第六病室》,短篇《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2、关于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课文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问1:小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说故事情节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1、别里科夫的特征(1-5)。主要是从各个侧面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主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和失败。3、别里科夫的辞世(38-40)。主要写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研习第一部分,探究形象特征。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1、衣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脸藏衣领中,戴黑眼镜,穿羊毛衫,棉花堵耳。2、习惯:伞、表、小刀都放在套中;坐马车时支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蒙着被子睡觉,关紧房门。3、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4、思想:歌颂过去和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5、职业:教古代语言。
问2:从别里科夫身上众多的“套子”中,你能否归纳出他的形象特点?
明确:1、惧怕逃避现实——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利用“套子”隔绝人世,免受外界影响;2、维护现行秩序——希望一切都合乎法度,害怕闹出什么乱子。
问3:你认为别里科夫到底是怕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因为他害怕新思想、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问4:别里科夫是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且胆小如鼠、弱不经风,可他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言行、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二是旧势力依然顽固,革命力量较为薄弱,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正因为如此,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师)说:“恋爱”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渴望的美好东西。别里科夫的恋爱又是怎样的呢?最终结局又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第二部分。
问5:“别里科夫的恋爱”部分包含哪几个情节?
明确:此部分包括四个情节: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回家病倒。
问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根本就不可能有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原因是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合。华连卡的性格: 1、思想前卫。华连卡与他的哥哥科瓦连科一样,都敢于挑战旧思想,接受新事物。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被认为是不成体统的,可他们不但去尝试,而且是那么的毫无顾忌。2、热情活泼。反观别里科夫,他思想守旧(认为“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不成体统”),封闭孤僻(第一部分有所提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的恋爱注定就只能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闹剧。
(师)说:漫画事件让别里科夫极其难堪,骑车事件让别里科夫权威扫地,争吵**让别里科夫颜面无存,而华连卡的纵声大笑更是让他无地自容,惶恐而终。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倒下了,连同着他那迂腐守旧的思想,连同着他那令人可畏又可憎的“套子”。他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
问7:别里科夫死后不到一个礼拜,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虽然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问8: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或者:作者暗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呢?)
明确:别里科夫只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一个典型代表,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还存在,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作者启迪(暗示)人们,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落后思想不铲除,就会永远有别里科夫这样。小说的结尾含蓄地表达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期望,发人深省。
(师)说:别里科夫“可悲”,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沙皇专制思想的受害者,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生怕闹出什么乱子;别里科夫“可鄙”,因为他喜欢打小报告,人格卑劣;别里科夫“可恶”,因为他到处嗅着不合当局统治的气味,辖制全城长达十到十五年,人们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别里科夫“可憎”,因为他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卫道士。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问9:谁能概括一下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叙写其恋爱闹剧、讲述其死后人们的感受,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含蓄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愿望。
回顾小说内容,体会讽刺艺术。
问10:你认为小说中有哪些地方的文字充满着讽刺色彩?试做一点分析。
明确: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讽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这些都反映了人物的迂腐可笑。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也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阴魂。
延伸拓展,思辩领悟。
问1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们呢?
明确:“套子”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大体上可分为“合理的”、“落后的”和“反动的”三类。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套子”中,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套子”。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应当理性思考,敢于置疑,善于鉴别,充分利用“有用的”,甩掉“落后的”,消灭“反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