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其本意是对本国语言的一种教育,因而语文不仅仅存在于我国,还包括其他国家,像美国的语文,教授的主要是英语。教材选文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选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部分见解。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材;中外
引言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基础科目之一,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基础的识字读文,还使学生幼小无知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且给予了学生成长的希望,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形成规范和约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小学语文还是教会学生基础技能的主导者,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懂得怎样与人交流,交流的时候应当使用哪些礼貌用语,并且可以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对不同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认知判断。而这些内容的实现,无一例外地需要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因而在进行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的选文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本文主要综合了一些中外语文教材选文的不同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以提供相应的选文借鉴,使我国小学语文选材更加科学合理。
1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外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首先,中外所选择的小学教材,在编写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以美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并不像国内的小学语文教学那样,对课程有着深层次的重视,而是十分注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语文教材选材上,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往往是一些最新的学术文章段落,而且还在文章的后面配置了相应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出,美国的选文第一原则便是创新,鼓励学生去进行创新。其次,中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分类的综合型语文教材,但是国外的更多是一些分编语文教材,这类教材将阅读和语言实现了完全的分离,即分为两本教材,但是我国的语文教材却是完全的一体化。最后,中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很多时候会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但是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文原则,更多地是一些有关道德思想和趣味故事一类的文章,而美国的则是涉及一些创新的科技事物,其中掺杂了一部分教育文章。这样的选文原则使我国的语文教育与国外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了两种不一样的形态,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完全不同。我国的小学生呈现出了中规中矩、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而国外的小学生是一种积极创新、顽强拼搏的学习状态,这也影响了学生以后的人格走向。
2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基础原则差异
2.1主体方向
中外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差异性相当大,而且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各种塑造人格的文章,所关乎的主题也是诚信、自强、自信等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同时,为了迎合当前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也适时引入了一些国外的课文,这些课文与中国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并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层面上,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则不然,以日本的语文教材为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扬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课文当中极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将一些日本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将臣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从小培养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美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则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创新上,其中的很多课文都与现代科技有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教育内涵
中外小学语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内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在基础的课文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必然会选择一些和谐美好的事物,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及各种童话故事,这样的教材选择使小学生经历了美好的教学熏陶,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生活,并逐步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外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成长观念上,美国的教材强调英雄主义和创新思想,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向往,督促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许多时候会根据教育内涵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文章。如我国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历史,因而诗词歌赋穿插于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但是国外则完全不同,其仅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历史文化,他们在极力地宣扬自身的民族发展精神,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时地融入到语文教材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现代化气息。笔者认为,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3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主体差异
3.1文化差异的选择
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很多人认为将这部分课文添加到实际的语文教材中不合理,容易诱导学生产生虚幻的想法。对于这部分课文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引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并产生相应的追随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中需要一些美好的神话故事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使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充满好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其对社会的主体认知。国外的小学语文选材更加渴望迅速地教会学生一些实用性的生存技能和实践方法,因而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社会有关。这与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3.2思想教育的差异性
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正能量的故事直接感染学生。国外将现实社会的各种事物引入教材当中,给学生最为直接的心灵冲击,使学生自己尝试改变自身的各种想法和思路。同时,我国的小学语文思想教育,习惯于采用一些美好的故事性课文,去积极引导学生深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出合理的分析,并逐步改变整体的教学效率。但是国外的语文思想教育,却选择了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琐事教材,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应的理解,因而国外的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并不多,更多地接受着技能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文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基础的教育方向,还是深层次的教育思考,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实质的教学效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摘要】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 ……此处隐藏13975个字……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它严重阻碍了我国素质教学的发展,考试只是学生在学习中一个检验工具,而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教师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
语文论文 篇八【摘要】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单纯地停留在对于中国文学的文学素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应到受到学生的重点关注。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译文美学,以培根的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论学习》)为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一、语文教材和英国文学作品间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很清楚地点明中国的语文课程需要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旨在培养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的学生。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基本都是中外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作品,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泰戈尔的《散文诗两首》、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其中培根的《谈读书》作为英国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正确的读书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和意义[1]。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作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度课文学习。以下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作为范例,简要分析王佐良先生译本的翻译美学。
二、翻译标准介绍
翻译是跨语言交流过程中桥接不同语言的途径。有两个主要的翻译标准:忠实和流畅。忠实是指要在原文中表达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即原文的信息在原文意义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目标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和原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一样。流畅是指规范、清晰且易于理解的疑问,不会出现不合乎常理、结构混乱和逻辑不清晰的现象[2]。如果想翻译得更好,则需要翻译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使译文更地道,更加“古色古香”,并能够准确地将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反映到译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原文的taste意为“尝;有 味道”,swallow意为“吞下;咽下”,chew意为“咀嚼;嚼碎”,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对比,阐述了有些书只需粗略地读,而有些则要仔细地读。在后两个分句中,培根用others和some few做主语,替代前面分句的some books,使语句更加简洁。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它只需要借助词语和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句子群之间的联系。省略在英语翻译中也能达到语义衔接的目的。
三、中国现代散文与英国Essay的比较分析
Essay,通译为随笔,又有人译作论文、美文、小品文、絮语散文、随笔散文。它最初是一种散文文体,源于法国蒙田,发展于英国。英语随笔是一种议论文,从道德的角度讨论人生大事或人性话题,如:《关于死》《关于爱情》《父母儿女》《谈友谊》《谈狡滑》《谈迷信》等。胡适是中国最早从外国散文中吸取教训的新派作家之一,他在1918年4月发表的一篇关于建设中的文学革命的文章中说,国外有许多散文风格值得学习,其中包括蒙田和培根的散文。周作人于1921年6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在介绍和提倡Essay时引起了散文作家的注意。他明确指出:“外国文学中有一篇所谓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批评的、学术性的。第二种是艺术性的,也称为美文。”他的说明为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
四、OfStudies王佐良译本中平行结构翻译的精妙之处分析
(1)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句中maketh为makes的古英语,且在后两个分句中被省略了,所以原句的完整说法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full意为“完整的;充满的”,conference意为“研讨会”,ready意为“机敏的;准备好的”。句子的大意是:阅读可以使人更加完备;研讨会可以使人们更加警觉;写作可以使人严谨。王佐良将其翻译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翻译过后的句子本身结构整齐,与原文相贴切;译文每个分句都是6个字,开头和结尾各2字分别对应原文分局开头的名词和结尾的形容词。且译文选词很精练,把full译为充实,conference译为讨论,完美地诠释了培根要表达的内容[3]。
(2)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王佐良的翻译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明,数学使人透彻,科学使人深刻,理论使人庄严,逻辑修辞学使人雄辩。”原文中省略了动词make,王佐良在翻译中复现了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培根使用省略来避免重复相同词汇的形式和含义。文章简洁明了,但含义清晰紧凑。在翻译过程中,王佐良尊重原著的句子结构,并省略了意义的重复部分[4]。原因是在中文中,主语不是特别重要的。其原因在于,在组成句子、围绕主题的过程中,有时主语无须出现。在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时,无须重新建立主谓框架,填补句子中缺失的部分。
(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后两个子句继承了前一个主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因此王作良将其翻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将句中的名词"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傅彩,长才”,比原文单词本身的意思更上一层,结构也如原文一样工整。通过对Of Studies原著和王佐良译本中衔接手段的比较分析,发现原著和译本都具有自然衔接,紧凑语义和通顺连贯的特点。尤其是王作良的翻译,虽然是翻译,但确真正体现翻译就像是再创作,体现了中国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译文必须首先忠于原文的立意和风格,还必须表达清楚隐含的意思和情感,要唤起读者在阅读中身临其境的情感。只有当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达到审美效应的对等,才构成理想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卜立德。英国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3)。
[2]赵红军。散文翻译美学与OfStudies的翻译版本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孙艳。从OfStudies的汉译本再议王佐良的翻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4]郑素。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篇章衔接手段——以Bacon的OfStudy及王佐良的汉译本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