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加速度教案设计_《加速度》物理精品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一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此处隐藏11234个字……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简谐运动,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使用投影仪,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1、知识回顾。首先展示图片,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导体内部电荷同样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重力场的有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接下来,复习有关功的知识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做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回顾所学知识,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我们还研究过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引入新课。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将同一电荷放入电场的不同位置A、B两点,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匀强电场为例,匀强电场中,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的大小F?
Eq为恒力,则电
场力做功大小为:W?EqScos?。在这里,W
类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将W?EScos?是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量,?hcos?,也是与物体本身无关的物理量,只与重力场本身性质有关。 这一比值叫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用UAB来表示。
继续联系重力势能提出问题: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移动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势能的变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电势差也就是电势的差值,那么如何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给一分钟同学思考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定义,UAB?WAB,若将B点的电势定义为零电q
势点,则A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A点移动到B点——零电势点时所做的功。因此,老师强调,电势通常用?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强化和延伸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指出电势差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无关,但电势是相对零点电势而言的,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有关。然后课堂给出几分钟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一道例题:设电场中AB
2两点的电势差U?2.0?10V,带电粒子的电量q?1.2?10?8C,把q从A点移动到B点,
电场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设UA?UB。
4、知识小结。(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类似重力场中两点的高度差,电势差UAB?WAB,q
U与W、q无关。(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电势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3)、UB?B??,A?A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5、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九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加速度教案设计_《加速度》物理精品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