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时间:2025-03-30 07:12:06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全文共11462字)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执教人:陈艳玲

【设计理念】

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再组织学生交流: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结合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深深的父爱和宽广的胸怀。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2、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3、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⑴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⑶ 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②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⑷ 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⑸ 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②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读中想象,读说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 ……此处隐藏7331个字……有厚重如山的父爱,他,更有深邃如海的革命胸怀。于是,主席决定----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痛失爱子的他,心如刀绞,他是主席,但他更是父亲。他有深邃如海的革命胸怀,他,更有厚重如山的父爱。于是---

生: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就是毛主席,他有凡人情感,更有伟人风范!

2、我们体会了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也体会了他,作为伟人的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体现主席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⑴ 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

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⑵ 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拓展或布置作业: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再仿写。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安葬在朝鲜)伟人心胸

第五篇: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便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毛泽东,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也记得爷爷奶奶提起毛泽东时眼中流露出的崇拜和怀念,我当时还觉得好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记得我最爱的太爷去世的那天,我哭的山崩地裂,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海伦·凯勒》有感

美国盲聋学校有位女学者,名为海伦·凯勒。她双目失明,又失去听力,可是她却凭着超强毅力,学会讲话,学会了五种语言以及文字,为人类作出了许多巨大贡献,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与赞扬,她闻名各地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永远在人与人之间飘荡,广为流传。

一个盲聋人士,为何可以取得如此大成绩?如果海伦·凯勒当初屈服于不幸之中的命运,那么,她将成为一个可怜而无知的人,这时是何等的浪费。一个将成为闻名遐迩的人才就等于一个自痴,那是何等的残忍;一位著名作家的著作将接受天帝的撕灭,多么浪费。然而,她没有向命运低头,采用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自己光彩而有趣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受人尊敬而重视的人。

这时,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训,不在于条件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精神。平日里,有某人总以条件差,困难多作为不能取得成功地理由。但

是,与海伦·凯勒相比,这些条件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呀!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并为这个志向、目标去不懈努力,为受客观条件束缚,胸有成竹地去获得成功。我深深感谢海伦·凯勒,因为是的她事迹影响了我,让我获得人生巨大的宝藏——奋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狼牙山五壮士》是五年级上学期课文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叙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毅然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子弹没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敌人近在眼前了,为了尊严,他们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我再次重温这篇文章,深为勇士为了祖国、为了革命事业不怕困难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所深深地感动,联想到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在学习在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态度,真的好愧疚!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半天,仍想不出来,那时,夜已很深了,我懒着再去想它,于是,我便把这题空着,心想:反正明天老师会评讲,那时照老师说的抄进来不就得了?神不知,鬼不觉,轻松又省事。我为自己的小聪明尽沾沾自喜起来。但没想到,我正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深渊,一个一旦掉进去就上不来的深渊!遇到困难,我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自圆其说,一次又一次地原谅自己。直到期末考的时候,我这个平时门门成绩100的学习委员,各门平均成绩才84分!甚至数学科才80分。那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下心来,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小聪明尽如此不堪一击!这就是面对困难退缩的结局!

回想起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再看看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敢于赴汤蹈火的精神,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呀!无数革命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

今天,当我重温烈士的伟绩时,我只觉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只觉得手中那只有几十页的书的分量是那样沉重,我羞愧万分!先烈们,你们放心吧,如今我已觉醒,我一定要以你们为榜样,接过你们的枪,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推荐访问其他精彩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全文共1146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