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时间:2025-04-24 07:12:09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全文共11104字)

第一篇: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回族镇王西小学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绿化率达30%,是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有特色的乡镇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老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尤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实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我们的做法是:

一、摸清现状,分析实情

回族镇王西小学位于回族镇王西村,人口5000多人,耕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我校有574名学生,学生来源广,但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专项调查工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留守儿童”总数为113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19.7%,但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却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牵动着广大教职员工的心。

“留守儿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祖辈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形式,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32%;二是父母单方监护型,就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60%;三是亲朋监护型,即由亲戚(非直系亲属)朋友代为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5.3%。四是单亲或孤儿约占2,79。“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公平。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体现;不仅是对不断发展的劳务经济的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组织保障,构建网络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学校校长尚利军任组长、副校长薛果红、魏红军任副组长,政教处主任、各班主任任成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走特色办校之路,开始探索和尝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立体育人网络:一是寻找代理爸爸和妈妈;二是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师生员工多位一体,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

学校先后出台了《留守儿童奖励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人员职责》、《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校一直以来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机制:

1、完善教育责任追究制,实施了“楼道值勤制”、“五分钟报告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课堂督导制”,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确保育人安全一流。

2、学生测评,学情调研,重过程,重竞争,重协作,确保育人服务一流。

3、校园、教室,净化、亮化、美化,确保育人环境一流。

4、每期召开“留守儿童”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及安全工作现场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表彰会,评选“先进代理家长”、“先进育人工作者”、“先进班集体”,确保育人奖励机制一流。

四、拓宽思路,活动育人,开展“十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儿童档案袋,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发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老师必须作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9、过一个快乐的生日party。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同生日的人数多时,开特别座谈会),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广播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10、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代理家长引导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校作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努力践行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谨遵“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全村共有适龄儿童743人,其中男生368人,女生375人,留守儿童工作汇报。双亲外出务工学生169人,单亲外出务工学生110人,全村共有279名学生或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父母 ……此处隐藏6674个字……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家”,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乐园,让留守儿童家长无后顾之忧。

五、学校牵头家庭,社会协调配合

最后,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还要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我们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强化教师家访制度,加强和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的配合;同时,加强了和关工委、妇联、团委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蔚蓝天空。

高河镇长铺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长铺小学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五篇: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用爱心点亮留守儿童孤独的心

(十二中柳建祖)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14年9月,是察尔汗中学的搬迁项目。建校六年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标准化办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

学校现有教职工89人,35个教学班,学生1735人,学生中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超过了90%,无本市户口学生占91%。今年我校留守儿童共计183名,占学生总数的11.1%。学生大多为我省民和、化隆、循化、甘肃等比较偏远的山区来格务工家庭。大多居住在我市三角地区,多为租住户。绝大部分为多子女家庭,家长(或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学生中隔代抚养以及二次留守现象十分普遍。

二、具体作法

为了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接收良好教育的需求,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化。建校几年来,学校坚持对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学生 “不嫌弃、不抛弃”原则,对前来就学的适龄少年儿童敞开大门接受。克服了生员流动性大、家庭教育缺位错位等诸多困难。从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和德育教育入手,狠抓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3月学校在总结了前几年留守儿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亲巢”工程,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工作:

1、留守儿童定位和调查建档

每年3月、9月份开学第一周,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具体负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排查登记各班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深入调查了解每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确保每名留守儿童入学

每学期开学第二天,学校要召开会议,对那些没有来报到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采取打电话、让学生带话、上门寻问等方式,了解他们上学存在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帮他们解决。使他们能和别的学生一样接受教育。

3、开展留守儿童“1、2、3、n”的帮扶活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更多文章请关注Www.)缺乏自信,学习偏差,行为习惯不好。针对这些特点,学校认真制定管理计划、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学校建立班内的“一帮一”活动,即把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

学校领导、党员教师、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帮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主要进行“1、2、3、n”的帮扶活动:每年给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两次,阶段性的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每学期与自己帮扶的学生期开展三次情亲活动(如郊游、购物等),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爱和关心等同于父母的爱;开展n次的谈心或学习辅导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4、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要求各班在各种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三个优先”:各项文体活动中让留守儿童优先参加,在学习中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和关心。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学生过生日,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会为他献上生日歌,并送上一个小小的礼物。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以上活动,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5、加强家校联系制度。

我校在原来家访制度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我校教师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学期中、学期末的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采用家访或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6、搭建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平台。

我们的学生家长大多数都是在每年的四月到十月外出打工。还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家里,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加之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他们常常外出打工时,就不

让女孩子上学,让孩子在家干家务。面对这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每学期开展了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要求所有“留守儿童”为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及要求都有具体规定。就内容而言,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任选,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信寄到远方的父母亲。

学校要求各班把写得好的书信,在班里读给学生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教育其它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7、加强交流、提高家庭教育意识。

为了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温暖的家这一道理,我们收集印发了一些有针对性较强的感人视频和资料,学校全体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多次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交流和发放资料,在每学期的家长会上用投影组织家长观看视屏资料。通过多次交流、学习,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不只是把孩子放在学校就行,还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情亲的感化。他们意识到孩子的学业和将来的重要性后,不愿出远门打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留守儿童人数由“亲巢”工程前的三、四百人逐渐下降到今年的183人。有一半的学生摘掉了“留守儿童的帽子”,回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的帮扶结对也由原先全体老师的“一帮四、一帮五”改减为现在的中层领导、党员、班主任的“一帮二、一帮一”。

三、取得的成绩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留守

儿童管理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学校留守儿童工作也得到格尔木日报、格尔木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经济频道、青海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总之,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将不懈地努力,把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不断地向精细化方管理向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留守儿童工作汇报(全文共1110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