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医营养学基础 篇一第一章:概论
中医营养学的定义。
食医出现的朝代、代表性书籍的书名和作者。 领会中医营养学的特点。 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饮食失宜包括的内容。 四诊的概念,十问的主要内容 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饮食不节的危害 八纲辨证的概念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四气、五味、归经的概念 食物应用配伍原则 五味的作用 升降沉浮的含义 食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性原料的选择 四气、五味的应用
第二章:常用食物
粳米,小麦、糯米、小米,薏苡仁、燕麦的功效与应用 谷薯类食物总的特点
上述谷薯类食物在脾气虚证的应用
绿豆、赤小豆、扁豆的功效和应用,豆类使用的注意事项。 黄豆和黑豆的异同点
具有利水化湿功效的豆类食物的应用
大白菜、韭菜、白萝卜、胡萝卜、莲藕、莲子、黄瓜、冬瓜、百合、山药、葱、姜、蒜的功效。 白菜、白萝卜的别名 水芹与旱芹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蔬菜的应用 香茹的功效
黑木耳和银耳功效的异同点
山楂、梨、苹果、香蕉、花生、大枣、核桃仁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上述水果的应用
猪肉、羊肉、牛肉的功效 畜肉类食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鸭肉的功效
普通鸡和乌骨鸡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畜肉类食物的应用
牛奶、鸡蛋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鸡蛋清和鸡蛋黄功效的异同点。鸡蛋和鸭蛋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奶蛋类食物的应用
鳖肉、虾(河虾、海虾)、海参、海带的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 鲫鱼和鲤鱼功效的异同点 上述水产品的应用
蜂蜜、醋、酒、茶叶的功效和使用注意事项 醋、茶叶的别名
白糖、红糖、冰糖功效的异同点 茶叶的应用
第三章:药物性原料
解表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分类、主要品种 薄荷、菊花、柴胡的功效 桑叶和菊花的异同点 解表药的适应证
清热药的概念、分类、注意事项、品种。 竹叶、金银花、马齿苋、生地黄、青蒿的功效 温里药的概念、注意事项、品种 肉桂的功效 温里药的适应证 理气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品种 陈皮和青皮的异同点 理气药的适应证
活血药的概念、适应证、注意事项、品种 丹参的功效 活血药的适应证
去风湿药的概念、适应证、品种 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品种 藿香、砂仁的功效 芳香化湿药的适应证 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品种 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证
化痰药、止咳平喘药的主要品种 贝母、胖大海、罗汉果的功效 苦杏仁和甜杏仁的异同点 消化药的概念、品种 莱菔子、神曲的功效 麦芽和谷芽的异同点 消化药的适应证 安神药的概念、品种 酸枣仁和柏子仁的异同点 安神药的适应证平肝息风药的概念、适应证、品种 天麻的功效
补益药的概念、注意事项、分类、品种
黄芪、白术、甘草、杜仲、冬虫夏草、阿胶、当归、白芍、何首乌、麦冬、枸杞子的功效
人参和西洋参的异同点、人参和党参的异同点、生地黄和熟地黄的异同点 补益药的适应证 各类补益药的适应证
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篇二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怀着对中医的敬仰,对营养的追求,这学期我报选了中医营养学。中医营养与食疗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很有特色的一个新学科。中医营养治疗学就是利用食物和药用性食物的性味、功用及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来调理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学科,就本质而言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或促进机体康复及延缓衰老为目的,食、药、养、疗结合的一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边沿学科。
中医营养治疗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辩证施养,重视脾胃,病轻以食养为主,病重以药疗为主。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医营养治疗。辩证施养,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人的精神、体质、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发病的季节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营养治疗,以达到使身体强壮、疾病痊愈的目的。
假如不顾人的体质,不管造成病症的根本原因,见到瘦弱时或心悸、失眠就认为是‘虚’,不明五脏气、血、阴、阳哪方之不足,而一味滥用补品,如用人参鹿茸欲壮其身,大量服食桂圆肉欲宁其心,或不知忌食葱、姜、大蒜等辛辣助火而伤阴之物,或过食牛肉、羊肉类以求滋补,这些食物其性温热, 虽有补益作用,但与‘阴虚’是不相应的,如果不注意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原则,滥用补品,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底下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黑格尔语)。同理,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个体生理上病理上完全一样,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也就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不同,针对这些特点与不同作出个体化的调整,就是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核心思想。
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对常量营养成分和微量营养素需求的不同 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可称作常量营养成份,维生素、矿物质或一些功能因子可称作微量营养素。由于个体差异,包括体型、年龄、代谢、工作特点等,不同的人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人做过研究:92个饮食相似的个体,血中维生素A含量的差别可高达37倍。可见,适度才是最佳原则。为了达到这个适合于某个具体个体的“适度”,就需要在参考“摄入量”前提下,作出“调整”。有时,这个“调整”还是幅度很大的。这调整既包括某一特定时间内个体摄入量的大致估算,也包括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一些变化后,对原先摄入量的“调整”。
针对个体体质差异的饮食营养调整 这是中医的固有优势之一。它揉合了体质学与饮食营养学。如今,更应参佐功能因子的运用,方能效果更佳。
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营养调整 亚健康是个广义的概念,除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等外,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等均可纳入其中。针对性的饮食营养调整,并配合必要的行为纠正,对此类状态的防治,常有着远胜于药物的疗效。
某些病后状态或病症及病理倾向的调整 这是专业性更强的饮食营养纠治内容,有时还须参佐中医辨证施食或辨证汤方等,且饮食营养对这些病理状态的纠正,常须假以时日,稳步求成。
我认为,现代营养学,是中医的提升和完善的关键,更是中医的未来。中医的概念,将从食物(药物)的名称,转为内容,实际地研究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将对身体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从食物(中药)中分离出来,再与能够相互配合的营养物质结合,变成方便食用的营养浓缩素,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此处隐藏5227个字……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之物。(3)脾虚痰湿者宜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不宜进食粘滑油腻的食物,如糯米、肥猪肉、油炸制品等。(4)哮喘咳嗽、痈肿疮疡的病人忌食腥膻、辛辣等发物,如鱼虾、羊肉等,以免引起旧病复发。古代记载的饮食宜忌多少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应用时需注意分析辨别。[8-9] 3中医营养学的应用
3.1中医营养学在中国药膳食疗的应用
药膳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功,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目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食疗》中更明确地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推崇能用食疗治病才是高明的医生。元代名医陈直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的精辟论断。他在深入论述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和食疗与药物关系的基础上,尤其强调食疗药膳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寿亲养老新书》)。明清时期,对中医营养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了大批饮食保健的著作,如《食物本草》、《饮食须知》、《随园食单》等。由此,中医传统的药膳食疗理论已日趋完善。[10-12]
3.2中医营养学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力量源泉[13]。荣瑞芬[14]借鉴药物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从中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背景,以及中医和食疗的亲缘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医食疗营养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营养学(包括- 3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作用和反作用,可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且这种调节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自身调节的,如食物对脏腑的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3],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要给人体的自身调节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强调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全面、足量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机能的运转,即“木桶效应”。而作为补充剂的来源,除从人体或与人相近的亲缘性物种直接提取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
4.3 中国传统营养学用材更倾向于“药”;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关注于“食”中国传统营养学关注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食疗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选择有一定药用效能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无毒性中药品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我们日常的食谱范围之内。事实上,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都有其功效和主治范围的记载,亦食亦药、以食补药、食药互补,已成为中国传统营养学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更多地从人类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如人们每天食用的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或者人工合成已知营养素或其衍生物、替代品(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把这些作为人体营养素补充的途径。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角度,中国传统营养学较西方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更为丰富。
4.4 食复学说、食忌学说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传统营养学说中,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食复”和“食忌”。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如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食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这些所昭示出饮食与体质之间,饮食与病情之间,病情与病情之间,食物与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食物之间认识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是没有的。[17] 5小结与展望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中医营养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224-227 2段春艳,王继东。应用营养学教育亟待加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29-630 3周俭。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起源和发展[J]。营养学报。2008,30(4):341-344 4何裕民。论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与学习意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2007,24(88):- 5 - 29~31 5李丽艳。路新国。《饮膳正要》对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贡献[J]。江苏中医药。2005,26(9):47-48 6伍学荣。中医饮食营养学指导设计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7,16-17 7王勇,章敏。体育院校营养学教学中运用中医食疗理论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28(3):67-68 8张国玺。中医食疗应注意“三因制宜”原则[J]。保健医苑。2008,7-9 9范志红。食疗5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10,8:96-98 10谭达全,邓冰湘。药膳食疗浅述[J]。 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1):67 11佚名。中国药膳的奇功妙效[J]。发现中国。2008,6:74-75 12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43-144 13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11-13 14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7,第3期:22-29 15田栓磊,王琦。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97-498 16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2007,1:39-40 17张文娟。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19 18赵歆。古为今用发展中医营养理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0, 18 (9):6-7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官兵心理品质【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