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多篇】

时间:2025-07-09 07:11:34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多篇】(全文共21905字)

【导语】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篇一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此处隐藏20234个字……排我们住在“山庄”,方便我们体察江南人情世故;吃饭时找“不对外开放”的饭店,侧面暗示人脉广泛。(3)“我”偷偷抽烟,浩明“看破不点破”。(4)送赠别礼物,有特色产品和香烟(母亲误解,认为我不抽烟,烟是送给父亲的时候,让母亲以为浩明细心)。

13.(1)情感真实。小说在“抽不抽烟”这个话题上展开故事,浩明一直坦诚,而我则躲躲闪闪,从而展示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2)主题真实。小说颇具问题意识,以小见大,涉及“信任与谎言”这个大话题。(3)生活真实。“我”最后戒烟居然不是因为感受到浩明的痛苦而是看到父亲不雅的牙齿,把日常性与荒诞性结合起来。(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真实”的理由,言之成理也可)

14.C

15.B

16.C

17.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18.(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参考译文:

楼为什么用“春秋”来命名呢?考据《春秋》是鲁国历史,东周以来,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先圣孔子担心年代久远君臣大义不能阐明,不得已用尊崇鲁国的方式来尊崇周王朝,借助《春秋》来表达心志,这就是有“春秋”这本书的原因。

像汉代从汉灵帝、汉献帝以来能保守先王的府藏,不以向东迁都为异,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想要用保存蜀国的方式来保存汉朝血统,记述《春秋》的志向,而这也是有“春秋”之人的原因。

汉水南边的西北角,秦晋的君子在那里建夫子庙,面朝大江,背对湖水,开阔美好,后边建起高楼,规模宏伟壮丽,和晴川楼、黄鹤楼形成三方对立之势,在上面刻上夫子读《春秋》的画像,这就是有“春秋”这座楼的原因。

唉!《春秋》这本书是万世的道德标准。当创作之时,删改决断,就是像子游、子夏那样有文学才华的人也不能添加一词,《公》《谷》《左》怎么能够得其全貌?关夫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起自行伍之间,在战争之中忙忙碌碌,讨伐贼子的节义像日月运行一样光明,与孔子的想法完全吻合。难道一定要像经学专家那样穷其一生,钻研经典到老,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夫子所读的书籍一定是《春秋》,然而对此我还有感慨啊。

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就像当初周王朝虽然衰微,但是鲁国有孔子;汉朝虽然衰微,但是蜀国有关夫子。但是一个老于洙水泗水,东周之志只能寄托于文词议论;一个固守弹丸之地,歼吴灭魏的志向最终成了遗憾。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为什么遭遇的困窘像这样!

现在试着登楼远望,那武昌夏口之间,月命星稀,横握长矛作赋之人还在吗?向东指向吴会之间,那楼船铁锁,拥有三代功业占据长江天险的人还在吗?唉!铜雀台已经湮灭不在,吴宫已被荒草埋没,也同样知道几千几百年后,振荡日月,仗恃乾坤,高大巍然和鲁国的东山遥相对峙的还有这春秋楼吗?我希望登上这座楼的人,不要只吟诵感叹汉阳芳草和晴川黄河,一同抒发观赏游玩的想法,能够用来抒发忠臣义士的志气,不仅仅来供文人墨客的娱乐。这就是我创作这篇春秋楼记的原因。

19. 宫调名 曲牌名

20.(1)借景抒情。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衬托。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

(3)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重冈”“远岫”。

(4)含蓄。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最后一句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却是一腔酸楚、满腹忧郁。

21. 为期 一年

22.(1)丧期应该态度诚恳,心有挂念,即“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2)现代生活快节奏,是否“三年”因人而异;关键是父母活着时回馈父母的“三年之爱”。

参考译文: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23.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多篇】范文。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多篇】(全文共2190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