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新版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

时间:2025-07-30 07:11:01
新版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全文共8299字)

【概述】新版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

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0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的场所,改建-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0殿。左右两侧为**楼和戒台楼。0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0殿

0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0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0-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最新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范文(二)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雍和宫大街,北临二环路,西临孔庙和国子监,它不仅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寺院,而且是清朝政府联系蒙藏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61年雍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国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雍和宫这一区域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府邸并赐皇四子胤祯称为四爷府。清康熙四十八年,胤祯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四爷府”改称“雍亲王府”,胤祯继承皇位后,于雍正三年,王府扩建为行宫,并赐名为“雍和宫”雍正驾崩后,灵柩曾停雍和宫永佑殿,因此,乾隆将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钦命章嘉三世**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名称沿用不变。

雍和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6公顷,具有汉、满、蒙、藏等各民族的特色。整座寺庙建筑原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南部统称“连房”用于喇嘛起居,东路北部为“东书院”,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现在是雍和宫藏文书院。西路扩街拆除,以无存。中路自南向北的主要建筑由牌坊、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以及绥成楼等组成。其建筑规模逐渐缩小。建筑高度逐渐升高。形成正殿高大,院内深长。

过辇道院是昭泰门,它是雍和宫山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意为国家安定统一的意思。

过昭泰门就来到了雍和门,它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天王殿。殿外东钟西鼓,每敲鼓108次,寓意敲去百八烦恼。鼓楼脚下是大铁锅,高1.5米,直径2.5米。重约8吨。用于每年腊八熬粥。满族“阿斯门”为辕门供人进出之用,门前狮子象征威严。

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东西两侧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八部鬼众,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

御碑亭能为四面型石幢又称四面碑,上刻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喇嘛说》,完整阐述了西藏 ……此处隐藏3419个字……剑、青蛇、宝伞随与汉族寺庙中天王手里的法器相同,但并不是汉族民俗中所解释的代表风、调、雨、顺,藏传佛教认为这四种法器是造成万物的四种元素,即:地、水、火、风的象征。每尊天王脚下踏有两名鬼怪,在汉地寺院中代表每个天王所率的两部鬼众,而这里所代表的却是修身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贪、嗔、痴、爱、杀、盗、淫、妄八种俗念。雍和宫大殿是第二进殿堂,相当于禅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汉族寺庙中的竖三世佛,即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但两侧山墙下的十八罗汉却已改汉族寺庙中服饰、表情、肤色都很相近的塑法,有意塑造了几尊肤色不同,饰物不一的罗汉像。他们有的面色黝黑,耳系金环;有的肤色赤红,须发卷曲,体现了古印度人和西藏人的相貌特征。永佑殿是第三进殿堂,正中供奉的是无量寿佛,相当于汉族寺庙中的阿弥陀佛。在汉族寺庙中,阿弥陀佛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的特征基本相同,属出加像,它的左右常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而永佑殿中的无量寿佛却是头戴无佛冠的菩萨装,完全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它的西侧变成了药师佛,东侧变成了狮吼佛。狮吼佛是汉族寺庙中没有的,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的化身。传说宗喀巴圆寂后,曾五次现身于弟子前面,其中一次为骑狮说法像,而且声音洪亮如狮吼,可以镇伏阻碍修持的惑障。第四进殿堂法轮殿正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像,他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手中捻的是两只缠绕的莲花,显示出的是藏传佛教大师独有的风采.藏传佛教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转世,所以这尊塑像右肩莲花上的智慧剑和左肩莲花上的宝箧又于汉族寺庙中文殊菩萨的标识完全相同.第五进殿堂是万福阁,须弥座上是18米高的弥勒佛像.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佛祖,内地寺院多是青发、肉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身相。而这里采用的是菩萨装的站立恣态,形象高大,突出了藏传佛教对弥勒佛独有的偏爱,反映了喇嘛们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雍和宫中路殿堂的佛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在汉族寺庙显宗造像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藏传佛教某些固有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表达了朝廷与蒙、藏民族感情的融合。

在雍和宫两侧的配殿中,还有许多愤怒狰狞、威慑邪恶的密宗尊神的“法像”,他们与中路殿堂慈眉善目,超渡众生的显宗尊神的“本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雍和宫的一个重要特征—显密并存。另外,雍和宫中还有许多藏传佛教所独有的文物,如男女身佛、唐卡画、度母像、坛城等。此外雍和宫还有一些特有的风俗,如:跳布扎、烧“线亭子”、熬腊八粥,西跨院的烧猪等。

最新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范文(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

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0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的场所,改建-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0殿。左右两侧为**楼和戒台楼。0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0殿

0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0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0-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版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范文。

《新版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全文共829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