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婚姻家庭法论文【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婚姻家庭法论文 篇一论文关键词 婚姻家庭法 实践教学 设计方案
婚姻家庭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习好婚姻法,不仅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婚姻家庭法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家庭生活,认真观察社会伦理关系,从而用心体会,积极思考,更好的理解和判断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增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法学教育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不足以满足现今婚姻家庭法学的教学需要。所以,对婚姻家庭法进行实践教学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依据近两年的婚姻家庭法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法的研究,通过本文将笔者长期以来从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总结,力求与相关学者进行一次交流,从而能够更好的致力于婚姻家庭法实践教学的尝试和研究。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婚姻家庭法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婚姻家庭法具有普遍性和伦理性特点,它与每个公民、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既包括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实婚姻家庭法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伦理关系,需要我们掌握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荣的道德标准,所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实践教学是婚姻家庭法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学生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单一,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在家庭中扮演的多是需要父母抚养,长辈关心爱护的享受权利的角色,而此点又决定了学生体验婚姻家庭多重复杂关系的感受有限,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解和判断婚姻家庭案件中各种法律关系、还原婚姻家庭案件的真实案情。所以,在婚姻家庭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尤为重要。
(三)实践教学的优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还原案件本身,体会当事人案发时的心理状态及动机,同时发现法律规定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实践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如何与当事人接触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准确理解当事人、证人的案情表述,从而正确掌握事实中心;如何正确与当事人、法官、证人等案件相关人员传递法律信息;如何与团队成员分享学习经验等。
传统婚姻家庭法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婚姻家庭法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国家政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保持着稳定性的婚姻家庭法部分内容已不能跟上社会的需要;教学方式的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味灌输,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现实的思考、对老师的质疑、对理论的批判;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课程安排模式、考核制度等的影响,婚姻家庭法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婚姻家庭法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一)实践教学方式介绍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实践方式展开教学。
1.模拟案例教学。模拟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具体到婚姻家庭法的教学中,在婚姻家庭法制度、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亲属制度、结婚制度、家庭关系、离婚制度、法律责任与救助措施等章节中,对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手段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案例模拟、当事人咨询演示、我是主持人、PPT、视频短片等形式将案情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分组讨论,头脑风暴、辩论、我是律师等形式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导并最终做出总结。这种教学法侧重于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分析、归纳、推理思维能力;模拟的亲身经历有助于培养实务技能的提高;主动实践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可以向老师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重点突出的进行针对性培养。
2.诊所式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社区进行咨询活动;通过学校校园网的论坛,专门开设一个面向全校同学进行法律帮助的版块,进行实践演练;与实习基地的律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对于部分婚姻家庭案件,学生全程参与办理过程,如与当事人会面、调取证据、开庭审判等。通过以上方式定期整理案例并汇总成集,其中详细记录案件的办理过程、归纳案件涉及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及最终结果,总结办理此案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经验总结。
3.旁听法庭审判。听审前向实习基地法院询问案情及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分角色从法官、律师、当事人等不同角度分析案件,列出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涉及的法律规定及应对方案,为听审做好准备。庭审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重点在于自己的思路与审判现实的差别,认真思考并加以总结。交流的方式包括分组讨论汇报会、观点交流会、书面观后感等,最后由教师评价听审的效果。
4.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不仅能了解司法审判的全部过程,还可以学习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诉讼法;其次,同学们将日常学习的法学理论知识与审判实务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辩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社会调查。为了让学生贴近家庭、贴近生活,在婚姻家庭法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维吾尔族婚姻家庭习俗”等问题组织调研学习。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婚姻家庭法主题,教师筛选,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强、调研具有可操作性的题目确定为调研主题,确定题目以后,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调研小组。邀请社会学老师给学生培训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要点,之后,由学生详细拟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教师进行指导确定方案。每小组分派一名教师随行指导。教研工作结束,各小组统计、归纳、分析调研数据,结合婚姻法知识并书写调研报告,教师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分,对于优秀报告,召开汇报会交流分享。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成果,还可以申报每年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申报201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目前,已有七位同学成功申报“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结项两项。有两位同学正在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申报积极准备。
(二)实施方案
1.婚姻家庭实践教学团队组成:婚姻法授课的教师、教师和律师双重身份的教师、实习基地法院的法官、实习基地律师事务所律师组成。
2.教学方案的制定:按照大学本科学生婚姻家庭法的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拟定实践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大纲的章节罗列重点和难点,按照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此处隐藏17382个字……,也是自家的家务事,外人无权干涉,致使许多残害妇女甚至逼死妇女的行为经常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要求“必须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虐杀妇女或逼至妇女自杀的严重罪行,采取严肃的法律手段,予以制裁。”[11] 当时各地基层司法机关在婚姻法的贯彻执行中,严格执法,对于各种违反婚姻法、残害妇女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使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得到了切实保障。例如福建省永春县第二区重岐乡徐来成买了一个叫黄选的童养媳作妻子,并时常打骂和虐待黄选。1951年9月23日,徐来成因为一点小事,就把黄选活活打死了,引起了群众的愤慨。永春县巡回法庭组织的特别法庭举行公审大会,根据徐来成的犯罪事实和群众的意见,判处了徐来成死刑。[12]1951年9月8日河南省禹县九区菊王沟村发生一起21人集体打死孕妇周彪案,该县人民法院于同月30日举行公审,将两名主犯袁绣荣、彭坤分别判处死刑,其他凶犯也分别判处徒刑。[13]
第四,通过各级妇联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婚姻法颁布后,各地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不仅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法院等有关部门,在农村地区利用物资交流会、民校、黑板报、快板书、传单等形式,向农民群众进行婚姻法的宣传教育,还积极协助、督促司法机关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大量婚姻案件,使许多干涉妇女婚姻自由、残害农村妇女的行为得到了严厉惩处,农村妇女的合法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河南灵宝县在1950年4月曾发生一件勒杀妻子的事件,立即引起该县全体妇女的公愤,由县妇联会向人民法庭提起公诉,结果凶犯赵锁治被判处死刑。[14] 许多妇女干部还热心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婚姻家庭纠纷和困难,积极支持她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因而成为广大农村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后盾和“娘家人”。如河南省鲁山县三街乡妇女会主席王大娘先后协助了十几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获得幸福,为她们打通父母思想,帮助举行结婚典礼,帮助制定婚后生产学习计划。此外她又时常手纳鞋底,以串门形式访苦问疾,查出胡郝氏被婆母丈夫虐待并企图谋杀事件,启发了胡郝氏觉悟,协助离了婚,使可能遭到的命案得以避免。[15]
第五,发动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妇女自身的独立与发展是其在婚姻家庭中得到彻底解放的关键。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的发展首先受到了文化水平的限制。当时,全国90%以上的妇女都是文盲,在农村,妇女占文盲总数的95%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00%。[16]针对这种状况,党和国家大力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学习文化知识,通过1952年、1956年和1958年的三次扫盲高潮,大批农村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唤醒了农村妇女们尘封已久的独立意识,她们不再甘心于过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被奴役、虐待、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命运与生活,而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与幸福。为了让农村妇女在经济上能自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广泛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到1952年,全国参加农业生产的妇女约占农村妇女劳动力的60%左右,工作好的地区则达到80~90%。[17]当时还有大批优秀的农村妇女被任命到各级基层领导岗位上,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195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农村妇女担任县长、乡长、村长和村支部书记等职务的现象,在农业生产合作组织里担任领导职务的妇女则更多。农村妇女们在社会各种事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使自己有了独立经济收入,这使她们逐渐得到了家庭的认可与重视。过去“妇女能顶啥用”的观念逐渐得到了改变,对妇女的打骂、虐待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三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封建的传统习俗与观念受到了有力冲击,从而在广大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大农村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她们获得了婚姻的自由、自主权利。《婚姻法》颁布以后,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一片婚姻新气象,封建的包办、买卖婚姻基本上被废除或减少,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绝迹。据统计,山西省武乡县从1950年5月到1951年11月结婚的1695对夫妇中,真正自主自愿的就占82%。50、60岁的老年人自由结婚的也很多。白家庄一村即有10对老人自由结婚。[18] 就连不少苦守多年的寡妇也自由改嫁,根据河南郑州专区34个乡统计,1950年下半年就有469个寡妇自由结婚。[19]尤其是通过贯彻婚姻法运动之后,自由婚姻更是比比皆是。北京市郊姚家园村在运动前,两年内只有 4对自主结婚,运动后仅一个月内,就有 20多对青年找到了满意的对象。[20] 农村妇女不仅获得了结婚自由,而且也有了离婚的自由。许多饱受封建婚姻家庭迫害的农村妇女纷纷通过司法机关要求解除痛苦的婚姻。当时各地的婚姻诉讼案件显著上升,如河北、平原等省所属10个县城,1950年1至4月收案986件,5至8月收案1982件,后4个月比前4个月增加101%。[21] 这些婚姻案件中大多都是妇女由于不堪忍受丈夫和公婆的虐待,或不满意买卖、包办婚姻而提出离婚。据陕西省安塞、洛川、黄陵、甘泉、富县、宜川等6县1951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法院受理一审离婚案件共291件,占同期民事案件的51.6%,而其中由女方提出离婚者达90%以上。[22]
其次,农村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还表现在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男女平等关系在家庭中得到了初步确立。随着婚姻自由的实现,过去的许多不平等的封建家庭关系被夫妻平等、婆媳和睦的新型的家庭关系所取代,民主和睦家庭大量出现。许多农村妇女在家庭中不仅改变了过去被虐待、打骂的地位,而且还拥有了家庭事务的参与、决策权利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自由。以江苏省武进县胜东乡为例,在解放以前,荒墩村20户人家,19户打老婆,只有一户不打,因为丈夫是个呆子。媳妇在家庭里没有地位,吃的是剩饭冷菜,10年8年难得添一件衣服。但是解放后,一切都不同了。媳妇和公婆、丈夫吃一样的饭菜,做衣服由家庭统一筹划,日常零用钱也是家庭供给。在处理家务和生产问题上,妇女有参加意见的权利。她们也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23]许多妇女们还拥有了家庭经济的处理权。不少媳妇身上有了人民币,上街赶集有了妇女,合作社入股,全部妇女各有一份。过去男人不在家,有人借米讨债,女人在门里答复“没有人”。现在则可随意处理,丈夫出走了,妻子可以独立生活。[24]这些都表明男女平等的关系已经在家庭中得到初步确立。
当然,由于经过长期积淀的封建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它给予人们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因此,建国初期广大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解放还面临着重重的阻力和困难,她们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还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尽管如此,当时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解放的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仍然是极其巨大的,与旧中国相比,她们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变化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这种变化也为新时期农村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婚姻家庭法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