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语]初中生科技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一[关键词] 文科生;科技素质教育;科学技术学;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64—03
目前我国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近八成的文科生对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世界重大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不了解,对我国的科技现状以及我国重大的科技计划也不知道。笔者以为,造成文科生科技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很多文科生表示,他们希望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且认为在当代社会不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但他们缺乏系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现状的机会和条件。
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问题,而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不高的现象缺乏关注。建议在高校要为文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学》(SST,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课程体系(这一学科名称的提法参照“社会科学学”的提法),通过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改革,提高我国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质。
1 国外文科生的科技素质培养模式
在欧美发达国家,文科大学生的科技素质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文理交叉学科。从20世纪70—80年代起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文理综合课程。如美国洛厄尔大学就开设有“技术、社会和价值”课程,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有理学院教授、历史学教授和社会学教授。这一课程吸引了许多文科生的注意,取得了很大成功。
2)欧美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种称为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e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课程,而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文理交叉学科的培养项目。这一培养项目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随后加拿大以及英国等国的著名高校也开设了这种专门从人文科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培养项目,这一项目提供具有文理交叉学科性质的STS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而学生的来源则是文科生或者理工科学生。其中STS项目的学士学位是第二学位。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等有STS培养项目的高校来看,它们的STS课程并不承担文科生普及科学技术常识的任务,但这一培养项目无疑对文科生科技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高校的STS课程体系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的课程也是为培养哲学专业或者政教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服务的。
2 文科生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我国高校的文科生是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进入大学的,科学素质不高并非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在美国,高中阶段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科学技术导论》(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者简称为科学课程(Science),是一门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平行的课程,其实质就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课程。对我国的大学文科生而言,他们也迫切需要有这样一门课程来弥补他们在科学素养方面的不足。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为文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科学技术史》、《现代科技概论》和《科技价值论》3个模块组成(如表1所示)。
上述3个教学模块和两个教学平台构成了《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学文科生的科技素质。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共同形成了培养文科生科技素质的科学知识网络。3个教学模块的分工是:《科学技术史》模块主要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发生的文化与社会历史背景。其基本内容有: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及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西近代科学技术比较等;《现代科技概论》模块主要是为文科大学生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对他们实行“科学扫盲”。基本内容有: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的创新、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现代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技术等;《科技价值论》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文科大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领会科学技术的价值。其基本内容有:科学技术的方法论价值、科学技术的认识论价值、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对政治及法律的影响等。
《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3个模块有如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全球文理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正是顺应了大科学时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2)层次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3个模块是分层次的。《科技史》模块为文科生描绘整个科学的轮廓,是表观层次;《现代科技概论》模块则描绘现代科学技术的全景,是中间层次;《科技价值论》模块则是在前两篇的基础上的应用和提升,是核心层次;(3)时代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的后两个模块围绕前沿性的科学技术,分析其深刻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4)开放性。《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知识封闭体系,它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乃至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内容。
3 《科学技术学》课程体系对文科生的意义
中学生优秀科技小论文 篇二星期天早上,我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我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跑去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说:“你自己做个实验就明白了。是这样做的……”
我为了探个究竟,照爸爸说的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拿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方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让我惊讶的是,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我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让我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我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样样呢?我又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之后,我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就应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一样。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一样,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此处隐藏7876个字……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和差异》一文为标志。探析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对技术哲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至今依然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国内学者一方面期望能够建立自己的技术哲学研究框架,一方面也译介国际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所以当前的技术哲学研究在这两个方面是齐头并进的。针对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2001年,张华夏、张志林提出“认识论纲领”,陈昌曙提出“价值论纲领”,引发了一场持续的争鸣。通过这次争鸣,学界对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我国技术哲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陈昌曙等的《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一文,从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技术的本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价值、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六个方面列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35个问题,虽说不能称之为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但确实指出了技术哲学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当前,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正趋向成熟。随着建制化的形成和完善,技术哲学逐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合法地位并被认同,学术共同体也日渐壮大;同时,研究的论题域已基本清晰,研究深度正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正走向多元化,研究成果正趋于丰富。
(一)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据初步统计,近30多年来,国内主要期刊发表的与技术哲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计5000余篇,其中技术哲学的应用研究,如有关STS、技术创新、技术价值、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技术四个方面的研究占总数的2/3强,而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如国外技术哲学、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以及综合研究四个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不到1/3。由此可见,虽然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是这个学科建立和形成的基点,但应用研究居于主体地位,正如陈昌曙所说,“没有应用(现实价值),就没有前途”[47]。
技术哲学强大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理论研究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上。当然,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抽象的思辨逐步转变为从语境和实践角度考察和反思,只把技术当做一个抽象的整体进行思考,具有脱离技术实践变得空洞的风险,仅从实际存在的技术出发研究技术,难以达到哲学的高度,“我们应该立足于实际存在技术的经验基础来思考技术的普遍性问题”[48]。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技术认识既可以看做是作为认识活动的技术,也可指认识所得到的成果是技术性的[49],所得到的技术知识“是一种面向实践的知识”[50]。技术使用问题也被技术哲学纳入其中,陈凡等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探讨了技术使用的问题,认为“人类通过对技术的使用,不但构造了生存处境,也生成了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所展开的技术使用实践,实际上是技术功能在生活世界的情境化”[51]。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方向拓展
在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工程逐渐显出其独特性,工程哲学应运而生。李伯聪认为工程哲学是以工程知识和工程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能否改变自然界(世界)和应该怎样改变自然界(世界)的问题,它要回答‘人应该怎样做’的问题。”[52]王宏波探讨了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的问题。[53]田鹏颖把技术理解为实践性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自然技术,而且包括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管理社会和调整、优化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性知识体系”[54],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55]。“社会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的新视域,在此基础上,田鹏颖结合工程哲学的研究主题,提出了“社会工程哲学”范畴,认为“‘社会工程’作为风险社会时代建立在人们改造世界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重要思维方式,应该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56]
(三)技术哲学的未来走向
不论是借鉴别人的学术资源还是遵从自己的学术传统,当下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正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从“国外技术哲学述评”向“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转折。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了解新兴技术发展与深化传统技术认识相结合的原则。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技术哲学工作者既需要结合国情,深化对传统技术的认识,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形成新的问题旨趣。由于存在“知识完整性”缺失问题,无论是对技术的基本内涵、本质、定义进行探讨,还是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其后果进行哲学反思,技术哲学界都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对新兴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进展有基本的把握,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对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解展开探讨,而不仅仅是做技术的批评者,或仅限于伦理学的考察。
第二,坚持引介国外技术哲学成果与中国语境相结合的原则。引介国外技术哲学成果的目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从国外技术哲学成果的“非反思性追随者”转变为“反思性、自主性的思想者”,从“唯学科化”的“技术的哲学”走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哲学研究,用广义的、交叉的、综合的技术哲学去面对处于变革中的整体性中国的当下实践。
中学生优秀科技小论文 篇四摩擦三兄弟就是指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它们都是摩擦家族的成员。
说起摩擦,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摩擦打交道。我们走路、吃饭、洗衣服依靠摩擦;各种车辆的行使依靠摩擦,机器运转离不开摩擦;就是建造房子也离不开摩擦。
假如没有了摩擦,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真是不可想象。可以说,摩擦是我们人类离不开的好朋友。但是在很多场合,摩擦三兄弟扮演着“不受欢迎”的角色。
在现代汽车中,20%的功率要用来克服摩擦;飞机上的活塞式发动机因摩擦损耗的功率要占10%,就是最先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也要为克服摩擦损耗2%的功率。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汽车、数以万架的飞机,这样每年要有多少燃料被白白浪费掉,真是可惜。
但更为严重的是,摩擦还会造成机器零部件的磨损。据报道,英国在这方面损失每年要超过20亿美元。摩擦除了导致磨损之外,还会使航空和航天器过度发热,这更是现代科技遇到的又一难题。
当飞机着陆的时候,闸阀和闸轮会摩擦产生红热现象,这样的高温使机闸材料变软、变质,一幅价格昂贵的闸瓦和闸轮,往往只使用了几次就报废了。
当宇宙飞船返回地面的时候,由于高速船体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会使整个船体成为一个通红的火球,为了保护飞船里的宇航员和各种仪器设备,人们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用耐高温的特种合金制造船体,并且还在外面加装了耐高温材料。
为了能驾驭摩擦,让摩擦三兄弟为人类更好地服务,人们一直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早在15世纪,达·芬奇就开始了对摩擦的研究。到17、18世纪,法国形成了一股摩擦研究热,库仑根据达·芬奇的想法完成了摩擦起因的凹凸说。到了18世纪上半叶,有人又创立了分子说。进入20世纪后又出现了粘合说。
可以说有关摩擦起因的争论还在进行着,凹凸说、分子说和粘合说都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究竟怎样圆满地解释摩擦的起因,还一直是一个很活跃的研究课题。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生科技论文(通用多篇)范文。